翻譯 Translate

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

相爭之感

今天桃園三個偏鄉小校的校長
帶著行政與老師來龍埔
了解資訊融入學習的課堂做法
延伸聊到混成、混齡學習模式的內容
順帶就聊到實驗教育的事情~
其中一位校長有感而發說著~
不用遠去花東幫忙~
新北旁邊的桃園偏鄉就很需要你了~
突然心頭有點惆悵了起來~
因為
需要的另一面
也代表著匱乏啊......
如同最近我常感嘆地
與其我們在一個越來越小的池子相爭資源
為何不如從現在開始
用教育~提升人才~改變社會~讓國家起飛
20年後池子大到討論把18%變成36%
或許
是我一個人對國家的癡心妄想吧~

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

KIST道爾敦學制

道爾敦實驗就目前來看
也就是我們今年在可汗實驗學校所看到的樣貌
尤其當與數位學習、個人化學習結合時
絕對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學習制度
甚至是未來個人化與差異化教育發展的一種學制軌道

長年來在第一線
我一直百思不解一件事情
為什麼學習是用年齡來區分~而不是用真正的學齡來區分!
倘若我們不想因為升降級、能力分組
去造成標籤學生的不良印象
那又如何去做到沒有標籤卻又能分組合作呢?

轉個方向
每個具備不同學習程度能力的孩子
不就也是不同適齡的孩子
所以
讓學生透過個人化學習進行不同進度的掌握之後
免去標籤化~
就在適齡上進行混齡
建構敬長護幼的文化、同儕分組的合作與拉抬
會是一個很好的方向
加上合約制、大單元主題教學
問問考教甄的老師
就會告訴你~這就是道爾敦實驗計畫!

不用擔心打破原本一到六的學制
我們只是在學齡、學習上進行區分
採低、中、高
相對而言
大單元設計~也會搭配這樣的區分~
避免過度拉開1~6的教材脈絡
而個人化學習系統搭配同儕合作學習
又可避免個人主義的問題
而利用雙導師制度進行班級經營與授課
更可以提升師生比的效率應用

最困難的~還是改變吧!
不過教學改變最需要的~原本就是鼓起勇氣!
我想有興趣的夥伴
記得~一步一步來!
利用半年時間先建立個人化學習
再來半年從低年級建立道爾敦混齡分組
第二年再來轉化成班確定
畢竟
我們是實驗教育~大膽假設~小心求證!呵呵~
給大家參考圖說!

KIST個人化學習建構系統

我記得我跟冠緯執行長說過自己最大的問題
就是一堆思緒沒有好好的脈絡化
今晚國源校長問我
我要做的個人化學習系統的樣貌?
回家後想一想~
用講的~不如用畫的清楚~
讓國源校長在禮拜一下午審查時能更清楚的向教審委員說明
在這邊也提供給KIST或有興趣的夥伴們參考~
也是未來我和美雯要培訓花蓮KIST的師訓內容

個人化學習建構
與差異化教學、教材有很大關係
但是一個進度分成三四種教學、教材~非常辛苦!
另外~學生永遠等老師學習~老師將永遠無法完成差異化!
我們夫妻從數學運用均一平台的實驗心得是
將整個學習軸線拉長~走大單元主題教學
這個差異化將會單純地落在"每個孩子本身學習能力的差異"
而透過自學訓練
讓孩子在一條既定的學習長河中
依照自己的能力~或快~或慢
這樣~教材的設計~就如同河流一樣~不用為了不同的船開不同的河道
而是一條很長的河道~讓每一條小船自己跑~
老師是指導與協助~慢得多教一點~快的讓他自己跑~
最終都一樣終點
甚至資優的還會超前~
不僅拔尖~也可扶弱~~~

我不太懂為什麼現今的差異化教學
著重在老師要一個單元設計不同教材~
那~不會或不想弄得~不就做不出來了?
當然~或許有人會問~要設計大單元教材不就要自編?!
不!!!
以數學來看~
請把課綱先看清楚那四大軸線~
然後~
把一到六的教科書~是同一概念的抽取出來重新組合就好!
不因自編教材而擔心沒有符合能力指標(教科書都弄好了)
而且相當省時省力
只要重組成一條長長的河道就可以了~
而且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混成教學
自然而然學生不會枯燥乏味~
而且訓練自學成功後~老師就真的變成監測與輔助的人
學習才是學生為主體!!!
當然有很多細節
不過利用這張圖請大家先慢慢品嚐箇中滋味~

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

WSQ的製作

前幾天跟基金會夥伴聊到WSQ
一些在製作WSQ的理念或許大家可以參考!!!
以下是對話內容~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.這是自學學習單~不是作業!不是評量!不是檢核!
是引導學生透過影片學習的輔具
必須要有學習效果~而非為難學生!
一張學習單的設計
其實有很多理念在中間
層次性自然會出來!
而不是為作業而作業~或者評量考核用~
是輔導學生學習用的

2.一張WSQ盡量在一個概念軸上使用
不要有兩種以上的數學概念

3.四個層次~確認學生有沒有看~學生有沒有提取正確訊息~
能不能自己做推論的動作~能不能回饋~
因此一張單子有四個層次

4.依照認知負荷理論來看自學時~必須降低負荷量~
尤其針對後三分之一的孩子~必須簡化
因此訊息擷取時必須輔助學生抓取關鍵字
所以也會有填充的樣貌
特教班老師設計時甚至連畫面都會放進去~
無非就是降低學生在轉化過程中的耗能

這是冠緯上次在學思達年會分享的簡報畫面
真的很感謝他利用布魯姆認知發展理論解釋WSQ的學習層次
5.基礎概念的影片適合填充~
但如果是針對應用題型就必須轉化
因此可以看到非填充性質的問題比較像簡答題
但是問題本身的題幹、用字~必須單純!!!
一題一問不可多!

6.推論寫小題目時~題目必須簡單到不行
因為這次孩子在家自學用的
旁邊沒大人~只有影片~
要建立成就感才會有下次的自學!!!
因此必須很簡單!!!
四個製作理念
很簡單嗎???不!
很多老師太習慣教學
所以製作的時候會不自覺得加上很多"認為"學生要會的
就會讓學習輔具失去意義
這是自學!這是針對後三分之一!
絕對不是讓優秀的學生做作品用的!

7.自己出題目的欄位~不去限制學生的方向~
基本上能力好的會自己創造題目
能力不好的~至少也模仿前面的小題目去出
但無論如何~都符合復習的效果!

8.WSQ的回饋性很好~只要善用孩子的題目當題庫
用來小考~小朋友會很高興!
另外~可以看到小朋友整個擷取訊息的概況~
對於迷思概念或自學程度定位~有很好的幫助!
一個東西有數種好處~
用下去最開心
一魚多吃

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

天才的遺憾

昨天的新聞總有點遺憾
也正剛好似乎有點呼應Grit這本書的一段敘述
有關於作者本身在麥肯錫的人才理論中的體驗與安隆案中的討論
結論就是
我們衡量天才的眼光與方法
真的是忽略掉對工作目標的專注與熱情
相對而言
天才本身也會因此忽略專注失去成功關鍵

什麼是神人?
我其實很討厭這兩個字
因為往往就會忽略掉"神人"在背後所留下的汗水與專注
當你看到菲爾普斯拿著一堆亮眼金牌時
電視報導的是他手有多大多長~泳衣有多科技~
誰注意到他每天游多少?
一餐飯吃掉7千大卡~就可以想像他耗掉多少體力~
未來要承擔多少身體的問題.....

在一切求新求快求變化的過程中
我們必須呼應外界的變化去進行教學的創新改造
但在創新改造的過程中
有沒有專注在我們最高層的教學目標─是有效、是使學生具備能力
才是能夠永恆與延續的基石
否則~再亮麗的花招與速成的作法
都是空泛的圖像而已
但~那卻是需要長時間的一點一滴累積
耐得住性子嗎?
願意為每個環節思考、修正嗎?
與學生共同前進嗎?

每每介紹自己的一些教學心得時
我都會特地的強調兩件事情:
第一,絕對要有訓練期~不管是對老師本身或孩子~
教學改變是需要給彼此時間去慢慢成長的
今天看到、學到
馬上第二天運用、第三天學生個個如虎添翼~
那是不太可能的!
相對而言~短暫只會造成壓力!
看到神人有多神~那是不知數年下來的經驗~
甚至下班後還在潛心研究、爬文所努力而來的~
舉個例子~
光是一個均一教育平台我們夫妻就花了四年時間去探究接合
為了找出為什麼看影片有人可以學、有人學不來的原因
才慢慢地發展出影片閱讀理解與WSQ的運用
如果~三年前遇到狀況~
是一樣的放棄、拒絕、不願意接觸
那今日可能就沒有與很多熱血夥伴討論的機會~呵呵~
更別說許多的教學創新
都是來自長年累月對教學專注的研究
從最基本的教材、講述、班經的熟稔
才能開始轉化、變化、深化、創新~

第二,今天給的是靈感,絕對不是正確答案
老師可以被啟發、受影響
但是
自己的課堂教學要有自己的靈魂
那才是屬於自己的教學核心
屬於自己~才能走得長遠"與精深
否則~當任何人問起「為什麼」時~
說的都是別人的答案~
也不過是沒有思辨、轉化能力的簡答而已!

在教育領域中
成功的人
往往被看到的是結果
總因為頂著的職銜、學歷、資歷
乃至於媒體的目光
而被忽略花了多久時間鑽研、潛心於田野之間
而想要成功的人
沒看到真實的歷程~只看到頂著職銜、學歷等等光環
開始貌似成功的衝刺
對於教育、教學劈哩啪啦的誇耀理論、想法~
取得發言權、政治力
說穿了~期待走進教室時來帶個班都也不敢承諾~
就別說多年的教改~最終如同曇花一現而過
最終仍是一群基層老師默默耕耘去撐起起碼的良心事業~
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這幾年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
成為主流的原因吧!

想起之前寫過的兩篇文章
老師應該要有"工匠精神"與"設計師的理念"
工匠代表著專注~至始至終不輕言放棄!
設計師代表著熱情~為自己的教學注入靈魂!
這或許也是為什麼看到Grit恆毅力這本書
有這麼多的感覺吧~
畢竟閱讀是一種共鳴的歷程~
當共鳴越多時~
心頭的聲音也就越來越亮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