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 Translate

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

新學期了~思考課程與教學~

一早在想
我明天要上課了~
等等準備教材~教學~
先.....腦袋自我對話~

甚麼是以學生為主體或中心的教學?
其實沒有太高深~
就在於思維與策略的調整~
就我而言~
課程設計第一個要思考的是
「學生學甚麼」~
而這個核心
可以是參考能力指標
也可以是自己的需求經驗
又或者是學生真實的問題
其實不用太過於刻板!!!
畢竟
當知識因為數位時代的來臨
成為流動的資訊時
未來的學習
知識資訊是隨時隨地可以陪伴著生活問題探索時
(透過無線、載具隨時調閱所需)
學習的框架
就絕非單一存用教室、教學、教育單位的框架可以想像~

相對而言
這樣的學習很有可能離散程度會增加
明明談廟口~卻可能變成廟口的豆花故事~
因此
如何掌握核心就是教學功力!
自然而然一堂課的核心
是用主題思維?
還是能力思維?
這是一種方向的問題~
不過我是比較先能力再主題~即使辛苦了一點~
但卻能把握"學生學習"
而非"老師給予"

當然在這樣的思維下~
老師教學設計的角色將更為辛苦
因為在設計教學或課程時
必須先進行"換位思考"~
不是我認為怎麼教就好
而是要思考著
這個主軸~這份教材~這次教學~
學生要如何吸收?!
因此
老師的主導權是來自於"理解、同理後的換位思考"
必須先了解、分析學生
這也是好的教學必先基於"班級經營"
好的班級經營除了規範互動之外
更是師與生彼此之間的理解
時間越長~理解越深入~
也就能更能掌握教學調整的彈性與脈動
相對而言
對於國小科任老師或者國中以上專科任老師來說
時間、空間的長度寬度
對於教學改變
就原比班導師較為辛苦的地方
畢竟
一個課程或教學方法去套用不同的班級
就會有不同的成效出來
相對而言一個課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思維
就必須在寬度與廣度上增加思考與發展
也變成另類的"混成教學"~

因此~從課程的主體性「學生學甚麼」到教學的主體性「學生如何學」
兩種核心概念所發展下來的
就會是老師如何去思考
以學生為主體的對應策略與教學程序~
相對而言
老師的角色並沒有改變
仍然是課堂上的主軸、主人又或者是班主任~
只是
思維方式的改變
策略方向的調整
至於
是不是哪一種教學或課程內涵
就端看能不能達到"學生學甚麼與如何學"成為重要選擇的指標
甚至混合運用~

我的科任課要怎麼開始呢?
兩個核心~我希望學生學到基礎知識與不同角度的思辨~
如何學呢?~
都沒見過面也要試著分析看看~
我知道這一班去年老師帶的很好~
常規上應該可以放心~
而經驗上
去年我自己的班級很懶得背誦
但我仍相信社會的基礎記憶仍然是重要的~
不要說學了一年
還不知道台灣有很豐富的"海洋資源"這四個字~
而討論活動是必要的
我希望學生學到不同的角度與關心理解的思考~
而我的課表在禮拜一與禮拜五~中間有三天的空檔
或許這樣的空檔可以營造禮拜五兩堂討論的機會
也就是禮拜一的一堂課是用來經營閱讀理解與記憶的時段
因此初期自我管理與閱讀理解訓練是必要的~
未來可以搭配資料搜尋
而禮拜五就有機會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理解與討論活動
可以搭配分組合作活動~咖啡館等等型態
搭配差異化分組、搶答活動~應該是滿布錯的~
而班級經營上短暫
因此必須採用快速有效率的方式~
...........嗯~
策略逐漸成型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