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 Translate

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

學齡與適齡的鬆綁~

胡思亂想了一下~
實驗型態的教學鬆綁
個人還是覺得不夠到位
真正的鬆綁
應該是把「學齡的管理概念」朝向「適齡的適才概念」的鬆綁
也就是不應該有幾歲讀幾年級(633)
而是應該用能力的層級來區別~
從當註冊當輔導再到當導師
其實如果說所有的教育改變都是為了拔尖扶弱
拔尖沒甚麼問題
扶弱為什麼會辛苦?
因為有的孩子真的在身心上的發展
或者自我的控制訓練
在學齡上的階段
不一定是適齡
其實可以緩一緩~慢一點~
就會更有自信~
但集中管理的思維~
反正七歲入學~13歲入國中~15歲入高中~18歲考大學~
我實在搞不懂
是哪個人發明的~
然後都沒有人去質疑???
我們常見有些孩子雖然七歲長大了!~但很多事情還沒準備好
就傻傻的入學~傻傻的挫折~
然後爸媽比較一下~糟了~我的孩子不行~
找名師~找補習班~想盡一切~
但這群孩子多半就是低成就~
因為學習的興趣被挫折與填鴨擊垮~
班上有個孩子很喜歡畫畫
他的國語還算普通~但數學很差~
但就愛畫畫~
他家人曾經感嘆過「畫畫幹什麼!為什麼不讀書」~
但自從開學後
我反而一直鼓勵他畫畫~希望未來成為漫畫家~
兩個月下來
現在國語很穩定~數學逐漸爬起來~
也都和同學討論~回家用LINE找我討論~
他除了畫畫~也在努力地找回數學~
這是我很喜歡、常用的補救策略
從某一個長處去重新建立自信
然後牽引其他的科目起來
有點類似月暈效應的擴大連結~
相對而言
他以往的學習自信~是不是就被擊垮?!
只剩下自己喜歡的畫畫
我常常在想~
李密九歲不行~但卻有傳世的陳情表啊~
為什麼?
回頭思考~為什麼要開放教育實驗?
其實不就是希望為孩子找到「適合的教學系統」
但所謂的「適合」的教學系統
是大人的角度?還是孩子的角度?
如果九歲不行~結果硬去特別的實驗系統~
恐怕還不如李密的阿嬤~
只用一招
用時間去耐心等待李密"開竅"
在國小老師常會有種經驗
就是每個孩子會有開竅的現象~
有的早~自然信心好~
有的晚~需要時間~
不管是老師對了~還是教學對了~突然有天正好通了~
但通與不通~都是要以"孩子的角度"去解決~
而不是大人認為的方法~
我曾經遇上個案例~
有個媽媽來哭訴~孩子智能不足~
她告訴我昨天去心智科檢查的過程與結果~
我聽完~
我笑著對她說~
換成是我~我也會考到智能不足~
一個七歲的孩子放在一個陌生的房間
沒有麥當勞鼓勵他好好寫
沒有熟人帶著他好好測驗
只有衣服白白的醫生跟護士跟他講話~
換成我是孩子~我也不想回答~
沒多久~
這位媽媽又興奮的跑來找我~
他孩子不是智能不足~
是因為耳朵聽力不足~所以不知道老師講什麼~
帶了助聽器~一切搞定!!!
而這樣的經歷卻已經持續了八年
因為
大人用大人的眼光來看教育歷程
七歲要會什麼~但我的兒子為什麼不會?
是不是笨蛋~然後被陌生的心智科搞成智能不足!!!
結果
還不如阿源的吐槽~
過去的"留級制度"被當成是一種恥辱

難道不是一種更適性的教學策略
回過頭來
誰創造了七歲就是一定要入學???
規定!!!
相信沒多少人知道......我也不知道~
連GOOGLE查都查不到~
優質的孩子為什麼要等到七歲?
而需要多點時間的孩子~為什麼不能到八歲?
今天把國語成績男女比對
事實上
本班同年齡的男女~平均落差4分~
考到一百的~1個男生3個女生~
或許
學齡制度才是真正需要改革的問題吧!!!
中國人常說"書到用時方恨少"
其實不就是在談
年齡與學習不一定是正相關
而是在於"動機"或"時間"~~~
想像一下
如果用孩子的程度去選擇他喜歡與能滿足自我實現的學級程度~
我想應該不會有所謂的落後~
而只有滿足~再往前~再滿足~再往前~的循環
這是多年來當註冊的感覺~
打破學齡管理~改用適齡~或許更能對孩子有所幫助吧!!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